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学术研究 >> 学术交流 >> 正文

我院教师应邀参加2025传统艺术邂逅数字新境《融和》艺术沙龙展

发表时间:2025-10-12 浏览次数:

当千年文脉邂逅数字浪潮,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以艺术作答

笔墨随时代,丹青绘新境。10月11日,我院教师应邀参展的“丹青绘时代·创意融未来——2025传统艺术邂逅数字新境《融和》艺术沙龙展”于广州华商学院美术馆启幕。学院副院长蓝达文一行出席开幕式。本次展览以传统艺术与数字创新的融合为主线,汇聚两岸艺术名家的心力之作,呈现一场贯通古今、融汇中西的美学对话。

开幕盛典:艺术为桥,共话融合

上午10时,开幕式在学术报告厅正式举行。领导与嘉宾在致辞中指出,此次展览是深化美育浸润行动、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实践,展现 “融通中外、美育化人”理念下的艺术探索与社会担当。

展厅直击:传统丹青与数字新境的碰撞

展览现场,我院四位艺术家的力作成为焦点,共同构建出一幅跨越媒介、地域与观念的艺术图景:

蓝达文教授·写生水墨系列

以淋漓笔墨勾勒土楼烟雨、鼓浪潮音,融自然、人文与历史于一体。《漳州古城》虚实相生,榕树苍劲、古厝朦胧,尽显闽南古韵;《土楼神韵》将世界遗产与梯田韵律相融,传递人与自然共生的东方智慧;《大美新疆》则以饱满彩墨捕捉金秋壮美,注入土地的厚重与生命的温度。三作跨越地域,共绘中华文化多样图景。

  

朱三益老师·工笔作品系列

以精微技法重塑传统意象,构筑视觉诗境。《湖石》枯润相间,勾勒石之形质,传递水石灵韵;《秋水》线条疏密有致,捕捉涟漪静谧,营造落霞孤鹜诗境;《闲庭鹤影》以水墨凝练鹤之超逸、石之坚毅、梅之清雅,构建一方悠然世界。

  

陈涵懿博士·抽象水墨系列

构建生命哲思与科学理性的视觉对话。《秋瑟红叶》以红黄暖色与心形构图为喻,揭示生命“形逝神存”的永恒;《林籁泉韵》以墨色模拟声波,演绎阴阳调和,叩问生命韵律;《雾杳透斑斓》借微粒弥漫构建细胞与星云间的超维空间,于朦胧中探寻生命真相。

  

李文翔博士·版画作品系列

以木版水印技艺为基,承继“饾版”“拱花”传统,突破复制性定位,融入当代语境。通过水韵墨色与西方色彩语言的交融,探讨财富、权力等议题,以水印木刻为文化媒介,焕发古老技艺的当代生命力。

这些作品共同以多元的艺术语言,诠释物象背后的精神气质,在笔触、空间与意境的交织中,完成对传统美学当代生命力的深沉叩问。

  

艺术大讲堂:思想赋能,跨界共生

下午的“艺术大讲堂-大先生开讲”中,蓝达文教授以《以创作实践为舟,以美育理念为桨》为题,从闽南地域文化切入,强调水墨写生对本土人文精神的承载,分享闽南文化在水墨创作中的当代转化路径。以深厚的创作实践与深刻的美育思考,阐释艺术如何植根于本土、创新于形式、传播于时代,不仅是技法的展示,更是一场生动的美育实践。

陈涵懿博士在《当经典遇见代码:从静态名画到动态课堂》演讲中,从传统艺术教育的现状出发,展示代码如何作为温暖的媒介,为《清明上河图》《千里江山图》等经典注入呼吸与心跳,并呈现当代艺术家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推动传统美学“活起来”“动起来”,形成全新的艺术表现范式。提出“技术应成为传统的翅膀,而非枷锁”,强调技术是我们与古老文明对话的新桥,而教育正是这座桥梁所要抵达的彼岸。两者的对谈引发热烈讨论,师生共同探索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。

闽南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以美育人、以文化人,此次展览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回应,也是艺术在传承与突破中迸发磅礴力量的集中展现。

图文 | 陈涵懿